文/德鲁伊
东坡将逝,弥留之际,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学士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友钱济明亦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著力。”(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著力即差。”
这虽算不上什么禅宗公案,但东坡仰止,儒释道往来自如。逝前之语,也算人生顿悟吧。
但观者自观。学佛的看到东坡将逝,终归我佛,万事随缘,顺势应境才是王道。求佛求的是个随缘,不强求;儒家梗着脖子,一定是说,目的、目标是做事的结果,一味盯在结果目标上,不仅会目的性颤抖,还会被幻想的结果所左右,反受其乱。
说不定还有道友跳出来讲,归根结底,东坡还是道友。无著力,才有真原神;无著力,才无我,方可遨游天地之间,与万物为一,时空与万物皆惟一。
想来,把东坡看成东坡就行。一分类就贴标签,一贴标签,东坡就成了贴标签的那个人,反而不是东坡了。仰慕谁,不是为了定义谁,于细微处观照自我,得其神,用之日常。包袱需要放下,才能开动机器,否则包袱给了偶像,偶像举止失措,提线木偶,纯属造梗;给你自己,负重前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削足适履。
东坡人人观之豁达,临死却显得执拗,必须说出自己的心声,比“悲欣交集”显得更心怀人世间。那我等芸芸,有所思、有所得才是,要不有点辜负古人。
现代人被要求目标明确,OKR+自我激励,周计划、日落实,月总结。每个人都是项目经理,人生必须活在项目制里。虽然万恶的资本家,最终明白靠KPI都不行,生生造出个OKR,但由不得人自己对自己PUA,结果导向,不整死自己或抑郁自我,决不罢休。
人么,总是要借力的,说是借力,无非是寻找支点可以使力。要不空中再怎么扑腾四肢,最多是个坠落。只是着力点,总是在当下,不在过去将来。眼睛盯着未来的目标或最终的目的,脚下拌蒜那是不可避免。于是,“著力即差”。
东坡是明白人,我去不去得了西方极乐,和我当下这生死转换间的努力关系不大,与现时的心意无关。虽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恶佛魔一念间。但缘分有个到不到的问题,如何到?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又是日日刹那的积攒。
有理想的人活得不快乐,有理想的人不现实。赚钱是王道,舒服是终极。前些日子总跟一些人讲,为了赚钱而赚钱,八成赚不了大钱,遭人鄙薄。我只是想说,人生起伏,黎明前的黑暗总是隔三差五的来。单单为了赚钱,那一刻,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放弃。这是另外一种“著力即差”吧。
总是讲知行合一,知是不是结果,还是“思”的一种表现形式?思的结果是行,行的结果是思,或是思行随时。这或许才有点知行合一的可能。生活里不乏思后再思的,甚至绕在思的情境里翻来覆去自建迷宫者。满嘴的儒释道语,却只是一个“思”字,至死方休。
如果思的结果还是思,热衷于以思代行,以思为果。著力在思,“著力即差”矣。
人生总是要找着力点的,大了是家庭、婚姻、爱情、事业、爱好等等等等,小的是起码自己过着不那么无依无靠、别别扭扭、虚头巴脑。但着力点成了牵绊或羁绊,或是硬生生建个空中楼阁,虽然是天空中最亮的星,却看山跑死马。那著力即差,是等着你,最可能的现实。

左岸记:德叔在《知识分子的三种生命样式》文后留言如上说,能如此不着个人好恶,算得上得东坡真传了。“著力即差”,是说一件事如果太用力就说明不对了,对的事是不需要太用力的。我们所谓的努力,其实不是要通过努力满足目的,而是通过努力找到最合适的满足目的的方法,而最佳的方法一定是那种可以轻松的顺势自然得到的,做事要是只靠使蛮力,只靠勤奋,那一定是比较差而无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