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岸读书,一如既往。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2022-09-22 . 阅读: 9,443 views

文/高乐可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篇幅短小精悍,如果专心的话,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是本很好的填充时间的读物。

这本小书,是斯台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和译者的文笔相互辉映,在描写人物肢体、心理和对话上极其出色,尤其是关于赌徒双手的绘写,让我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就像欣赏电影中细致入微的特写。

01.

没什么复杂的情节:一名已婚女人,在旅馆认识了一位素昧平生的有魅力的年轻人。在二十四小时内,她做出了抛夫弃子的决定。围绕这个事情,旅客们展开争论。“我”因为与大家意见相左,引起了旅客中一位英国太太的注意。太太敞开心扉,向“我”倾诉了她多年前的“二十四小时”故事。

这“二十四小时”发生的事,从来不为外人所知,只是在她自己的内心深处掀起惊涛骇浪,后来被岁月覆盖抹平。

但英国太太从未真正放下过它。现在,她因“我”与众不同的观点,选择“我”作为倾诉对象;但她这么做,不是为了祈求任何回应和安慰,只求纯粹的倾诉和如释重负的解脱。

那二十四小时的行事鬼迷心窍、在心中藏了几十年。英国太太认为“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她当时的心理,就如“我”现在能够理解旅馆那位突然出走的女人一样。但她们当时做决定时,是置“求得世人理解”于不顾的。

决定前,她们有过挣扎——世俗陈规、洁身自好、谨守妇道,等等。但那一刻,她们都选择了去跟随,跟随那一刻内心最赤裸的召唤。

书中,“我”认为:“理解他人比审判他人更快乐。”

作为读者,我相信作者写下这部小说,也无意对女人们做出任何道德评判。我接受到的是这么一股情感:

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意乱情迷的隐秘往事,可能在过去,可能在当下,可能在未来。理智和冲动搏斗的时候,我们都会有着魔般的想要抛弃俗规的念头。这些冲动和念头隐匿一辈子——它们是羞耻的本能,是“天性中的妖魔成分”,不会被世间理解,连我们自己也不齿道出。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要承认,它的发生对于一颗灵魂来讲,是代表“活着”的跳动,是打破死寂大海的浪潮。

02.

至于旅馆的那个女人,义无反顾跟随一名才认识不过二十四小时的年轻人出走,结果会如何?她可能真的从此脱离令她厌烦的一切,找到幸福,不再回来;也可能过不了多久开始后悔,尴尬羞愧回来祈求家人原谅。
在这里,作者对此无心讨论。她在小说里的退场,就定格在她决定跟随年轻人后,留下信件的一幕。此后余波,由她自己负责承担。

但是,选择跟随的那一刻,她的精神和血液变得鲜活了——扯下面具,抛弃一直以来禁锢自己的绳索,一心追着太阳而去,感受此生最炽热的、不惨杂质的一见钟情。

现实中大概少有这么极端的例子。我不由想起之前一位在网上很火的阿姨:苏敏。57岁的年纪,在外孙们进幼儿园后,2020年9月开始了独自一人的自驾游。一辆白色大众小polo、一顶帐篷、迷你冰箱和电饭煲,就组成了她的装备。家人是反对她的,但她不在乎了。做了这么多年的妻子、母亲,到后来的外婆,患上抑郁症。再不做回自己,还要等到何时呢?

“我爱吃辣椒,家里人都不爱吃,我就要强迫自己不吃辣椒。但是出来以后我不用强迫。我爱吃辣椒我就天天吃,都没有人管我。”

“既然出来了,既然想摆脱那种生活,就要有一定的时间先去化淡你以前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东西可能会有你想不到的结果。”

“很多人羡慕我,说也想过这种生活,但是很多事情脱不开身,要么孩子太小、要么还没退休,要么要照顾老人走不出来。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走出家门,进行长途的自驾游,但是近距离的出行很容易实现。”

“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要离开家旅行,但是人应该做自己,为了自己而活。”

现在的她,不去想最终要回归家庭的事实。首先,走遍中国,享受这几年。我想,说不定到时苏敏阿姨继续往国外潇洒呢。
有胆量直面和跟随自己的本心,就算只有一点点,也真是好事,不管对她还是对我们。

左岸记:做自己可不是任性,做自己是实力,是吾之所以为此者,吾愿承之所以,亦必无悔也。

左岸

爱读书,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