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敏雷
当我决定写一篇这样的文章的时候,特地上网查了下“教养”的解释,百科上是这么说的:“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 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这里不难看出,其实就是你身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决定了你表现出来的行为修养。因此,在我们年幼时,还不具备主观判断的能力,客观因素便起到主要作用,而年幼的我们多处于家庭环境之下,所以家庭才对个人的行为水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年幼时的我们无法决定家庭中其他人的行为道德,而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又极其深重,所以,在我们长大到拥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时,我们更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水准,尽量剔除不良的修养状况。
说说我最近遇到的一庄让我忍不住想谈谈教养的事件。
某次下班高峰期,地铁极其拥挤,我在始发站上车,很幸运地可以有位置坐着回家,当时边上坐着一男性,手拿 iPad 在看综艺节目,我也忍不住跟他一起看了起来。过了几站,人愈发多了,这时上来两个小朋友,四五岁的样,直直走到我们面前,我旁边的男士看到后,虽不情愿,还是默默地收起 iPad ,站了起来,把位置让给这两个小朋友,于是,他们高兴地坐在了我旁边,开始了我的痛苦旅程。
他们一路高声嬉笑打闹,总是不时“伤及”旁边的我和另一边的女士,过会儿还爬到椅子上,敲击列车窗户,鞋底也不免碰到邻座的我和那位跟我一样努力在忍的女士。而他们的母亲一直在一米开外玩着手机,对此充耳不闻。我想,在这样的公共场合,首先不能高声喧哗是肯定的,其次,敲击列车窗户,且不论他们的力气是否足以破坏车窗玻璃,这举动至少是不可取的吧,最后,他们穿着鞋子爬上座位,弄脏了座椅,后人不知情,直接坐上,该多倒霉呀。
我不想批评这两个小朋友,毕竟他们还小,或许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想说的是那位母亲,不知道看着自己的孩子放任他们在公共场合做出这样的行为是什么想法。在我努力忍住愤怒的同时,我突然想,既然我这么反感这样的行为,将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们也这样,在他们做类似的举动时,我一定要言传身教,教导他们。
也是在这之后,我突然觉得,教养这件事,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换位思考,每当我遇见让我不满或反感的言行举止时,我都要反思自己,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再举个小事为例。
我们公司的厕所门是自动关的那种,且作用力很大,也就是当我们进出厕所时,如果不用手轻轻带上门,门会很大力地“嘭”的一声自动关上,我不知道他人对这声音有什么想法,我几次如厕时听到这重重的关门声,都会很反感,总觉得是噪音污染,同时降低门的使用寿命,因此我会反思自己,每次进出都用手把着门,轻轻合上它。
另外就是大家都会碰到的被插队的事情,无论是排队上车、排队点餐、排队安检等,总会有人一个健步,或故作漫不经心地就插到队伍前面,每当这时,在队伍中间的我都会很气愤,会很厌恶这些人的行为,越是厌恶,我就越要提醒自己不能跟他们一样。
我想,这座城市,大部分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可高等教育到底教的是什么呢,都说老师是“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也正是很多老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才使得文明显得苍白。但难道我们就因为小时候父母没带好,长大后老师没教好,就自己也放弃自己了吗,可以把责任推给他们,自己还去做一个没教养的人吗?
在我们大多数人中,其实都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盲点,我们觉得自己不犯法,也不做无德之事,我们怎么会是个没教养的人?况且身边大数人都是这样的,我没比他人好,也不必他们差呀。可教养就是体现在点滴细节处,我们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某些不妥行为,却容易对他人的不当心生不满,如果我们不以人为鉴,只是纯粹产生厌恶的情绪,这样我们也不会进步,我们的教养也不会提升。
借此,我认为教养其实就是换位思考,你的言行,他人的言行,我们都换位思考,加强自己的判断,去恶存善。
左岸记:教养,就是要对别人温柔,就是要让别人舒服。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而最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
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觉力的人,都能发现自己跟文明的差距。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的点燃香烟。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但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还能像一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真假教养的地方。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其实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更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如果你不能让别人舒服,至少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附:萧秋水——在待人接物方面如何学习更懂得人情世故?
先说几个小故事吧:
前前前前…领导带员工去和客户吃饭,每上一道菜,员工总是先夹。领导很尴尬,后来就不再带这位员工出去了。领导说:“我也不好提醒她,这样的事,父母能说,做leader的不能说。”
曾经对一个小女孩很好,很爱护她,后来慢慢疏远了。一起吃饭,总是我买单,我是前辈,虽然她也不是大学生,有收入,这个也没关系。某次说要请我吃饭,嫌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好吃,我赶紧抢着买单了。当然疏远还有些另外的事,就不说了。总之一般来说,一个人不会长期忍受“添麻烦”。
朋友讲的故事:他有位朋友的女儿要出国留学,他朋友给女儿两个建议,前一条是找男朋友的标准就是他爸爸的爸爸要是读书人就行了,后一个是“不给别添麻烦。”这并不是说不要找别人帮忙,而是找别人帮忙时,把一些本该自己做的事情处理好,而不是都转嫁给别人去处理,那样可能慢慢失去帮助。
余秋雨《千年一叹》中说到在约旦中国餐厅里遇到杜月笙的女婿,71岁的老者,边说边自然地为附近顾客服务,表明待“侍侯完”顾客,包括他在内的餐厅人员才吃晚饭。老者虽做着服务工作,却无损“派头,”原因“在形体,在眉眼,在声调,在用词,在对一切顾客的尊重。”(我很讨厌余秋雨,但那篇文章是真喜欢,文中另有提到杜月笙女儿美如的“把伤痕当成酒窝”。)
好,故事结束。
每一个故事,都会引发不同的感想,见仁见智。比如故事一,有人会说,这领导也太多事了,至于嘛!
我出生于山东曲阜,儒家发源之地,重“礼”,说是封建礼教应该抨击也好,说是为人处世应有的素养也好,反正,自幼还算受了点礼仪教育。有人说待人接物细致点就是圆滑、世故、讨好人,这也由得他们吧,通常来说人还是会愿意和相处舒服、周到的人一起,个性化这种东西,艺术界是可以的,我是俗人,我自己追求让人如沐春风的境界。
如何养成?
依个人的浅见,总结几点,修炼不到位,还需要时间:
1、家庭教养。
如故事一中说的,父母可说,leader不可说。这是为什么?父母说,是教育,孩子就算不听,不会有反感情绪。leader说,虽然是好心,但员工可能不满意,尤其是现在的员工,都很个性化,一句话不合,辞职都有可能,再说这毕竟是个尴尬的事。知道说出来会得罪人,那就必然是体己的人才说——我看重的人我才愿意说,否则我费那个力气又不讨好,难道我有病么?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包括处世礼仪。这方面,我父母教过我很多,不仅言传,还有身教。我父亲现在老迈,和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从前,他在朋友中是大哥的角色,各种操心,在朋友中有很高的威望,我有时候思考为什么当时朋友们那样喜欢他,和他的大气、周到是分不开的,不仅是逢 年过节的礼数,就是平常,都很讲究。有人会觉得累,但是形成习惯、性格的事就不累。
我上班之前,父亲曾经专门叫我过去,谈了半天,就是教导各种礼数,比如在办公室要勤快,要多帮前辈端茶倒水,要有眼色,不要议论人非等等。
这和年代没关系,昨天和一位90后说事情,他说一句话真是逗死我,我介绍他认识两位朋友,他说,“让我去端茶倒水都行。”这个小孩我是真喜欢,特别优秀,所以就愿意帮他,也愿意提醒他,宁财神吸毒的事情我看到后也发给他,因为他在国外,怕有什么闪失,他说,连抽烟都不——我推断这个小孩的家庭肯定很棒,从他身上能看出来。
2、向职场前辈、优秀的同事学习。
如果家庭环境不算好,父母给不了自己好的指引——可参考《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文——那么,工作以后,多向前辈和优秀的同事学习,也是很好的成长途径。当然,如果对这类行为有偏见,认为那叫溜须拍马,这个就没辙了。
我在银行和IT行业,都深蒙前辈指导,这真是让人感激的事。前前前前前…领导对我非常严厉,超乎对其他人的严厉,那时候也是战战兢兢啊,但是后来就懂得了那片苦心,的确,她不看重的人,各种迟到她就当看不到,对我固然是严格,但也因此我成长很快。
另外有些忘年交前辈,在六十岁至九十这个年龄段,他们极有阅历而心态积极,愿意分享但又不会倚老卖老,跟着他们学到很多。
3、通过书籍、电影等学习。
《红楼梦》、《京华烟云》、《白鹿原》、《一句顶一万句》等小说,涉及到大量的为人处世道理,高阳的《胡雪岩》不要只当是官场小说,梁实秋的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也都包含他们自身成长历程描述或对子女的期望,父母的阅历可能有限,前辈的指引也可能存在局限,小说以虚拟+真实的世界,给出另外的补充。《红楼梦》里贾母对刘姥姥,不是虚伪,而是大户人家的宽容——反正有钱,又不缺那点,所以礼数上非常周到,吃着、拿着,说话间还要注意人家的自尊心,不让别人觉得是施舍。这就是会做人。现在有些小孩子,要找人帮忙,说“我请你吃饭”,咳,谁还缺那顿饭吃?他是不知道,很多人宝贵的是时间,一顿饭有啥吸引力?
电影电视也是好的学习途径。看看受欢迎的人如何举止,而被人讨厌的人是如何处事。
各种社交礼仪的书我认为是职场必读的吧。好的公司会有商务礼仪的培训课程,如果没有,自学吧,这也不难。
4、多历炼,多思考,多总结。
别人说再多,不如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吃点亏是好事,从教训里成长。社交媒体时代,不是说待人接物就不重要了,网络上难道就可以肆意妄为?在微博上骂上司又被看到,这不算是一个妥当的行为。身段放低一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暂时想到这么多。未必有用,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