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岸读书,一如既往。

莫要“根治想象”

2010-10-11 . 阅读: 6,326 views

作者:南桥

前几天有一对美国朋友带着三个孩子,到我们家吃饭。这天,我五岁的儿子,掉了他的第一个牙 齿。儿子兴奋地在猜测晚上牙仙子会给他多少钱。美国儿童有一传说,说小孩子掉了牙齿,晚上放枕头下面,晚上牙仙子(toothfairy)就会过来,将牙 齿取走,然后留下一点小钱,一般是几毛钱或者一块钱。

我太太这时候就跟客人讲,我女儿都八岁了,现在还对圣诞老人、牙仙子这些相信得很。说这话时,美国客人杰米开始挤眉弄眼,示意她不要再讲,或是小声点,免得小孩子听到。杰米自己的大儿子都十一岁了。

儿子夜间醒来的时候,惊喜地拿着一个信封跑过来,说牙仙子真来了,给钱给他了。

我一看,还有一张便条,便条原来是我女儿提前写的,是怕牙仙子找不到牙齿,特意留的说明。

曾有公立小学的老师跟班上的学生说圣诞老人是假的,后来家长纷纷投诉,就差没有把这个老师给 开除。这样的一种“造假”,是值得去肯定的。在美国做家长的一大功课,是要守护孩子的想象,因为想象也是小孩童年宝贵的一部分。《布鲁克林有棵树》里,刚 做母亲的凯蒂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便向母亲罗姆利求教,罗姆利外婆让她教孩子看《圣经》和《莎士比亚全集》,还有:

“你还得把我讲过的民 间故事讲给孩子听,就像妈妈传给我,我外祖母传给我妈妈一样。你要跟孩 子们讲讲老国家的神话故事,说说那些仙女、小精灵、侏儒等,他们不住凡界,却住在人们心中……对了,别忘了还有圣诞老人。孩子六岁之前都必须相信圣诞老 人……孩子必须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孩子必须有一个隐秘的世界。”

凯蒂问:“孩子会长大,会自己明白事理,发现我撒谎了,岂不是很失望?”

罗姆利外婆说:“那就是开悟啊。”

是啊,就是想象错了,那又能怎样?他收获了童年,得到了成长,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中国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唯物主义思想,让孩子不信鬼不信神不信仙,害得他们连这些无害的小精灵的世界都进不去。我有时候在看《聊斋志异》的时候,实在觉得趣味盎然。如今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少。这里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想象力的空间被压缩掉了。

但是,人们对于想象的需求却还没有缩减。从《哈利波特》的热销,到《纳尼亚传奇》的热播,我们看到,西方的玄幻文学在中国一直大有市场,只不过在这个产生过 《西游记》和《封神榜》的国度,我们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哈利波特》的作者,不过是一 个英国的单亲母亲,她一个人在创造着差不多是我们一个市的产值。

我想其他领域也是类似的。一个想象力发达的民族,在其它的领域也会超前, 比如盖茨想象了每台桌上放有一电脑的场景,于是有了今天的微软。苹果更是匪夷所思,在其发明之前,谁会想象到iPhone,iPad之类玩意呢?中国的工 厂只不过生产组装加 工赚点小钱,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时,我想一个根本的办法,是从孩子做起,激发想象的潜能。

蒲松龄的幸运,是因为他的时 代没有根治想象。他从来没接触过唯物主义的教育。我们肉眼能看到多少耳朵能听到多少?单个算来还不如一些动物。我们凭什么认为,这样的世界,就只是一些原 子的碰撞,除了我们感官所知的一切,我们不相信任何东西,并因此 而自豪。可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自大而渺小。你死过吗?我们都没死过,怎知世上没有神鬼?没有异度空间?没有外星人?有一些,如圣诞老人和牙仙子, 或许并不存在,但是培植了童年的想象。这何尝又不是父母给孩子人生的一大贡献呢?

附:中国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危机报告

作者:孙云晓

应试教育是导致中国学生胆小的第一因素,应尽量将“标准答案”改为“参考答案”,并激励一切创造性答案。

2001年4月7日11时02分,美国终于将重达758公斤、大小如同一辆小轿车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成功送上太空,从而打开了火星探测的新局面。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687个地球日,火星和地球相互接近的时间间隔是两年零50天。火星和地球一般距离在8000多万公里以上。从地球飞往火星,单程需近一年的时间。

然而,5月底在旧金山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美国航空航天局植物学家麦基提出:应该把一颗玫瑰的种子送上火星,看看能不能长出一株玫瑰花。他说:“我希望只利用火星上的阳光、泥土和营养素,让玫瑰花在那里发育、生长、开花。”

这是人类一个多么浪漫的计划!如果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的幻想力,怎么会敢于如此设计?可见,想像是人类飞翔的翅膀,是我们获得自由的条件。

那么,我们的下一代想像与幻想的能力如何呢?

2001年6月9日,“我国城市儿童想像和幻想研究”成果在京发布。作为这一课题的策划人和负责人,我对该项研究的一个发现一直在思索中,即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中小学生的创造倾向发展趋势明显,但他们好奇心强而冒险性弱。显然,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

这项研究从1999年4月启动,历时两年,研究人员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我国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南昌、郑州6个城市的共188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共分布于7个年级,即小学的一、二、三、四、五年级和初中的一、二年级。

想 像力是人的创造力的本源之一,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课题组采用美国著名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F·E·威廉斯编制的创造倾向测验,对中 小学生进行了测查。该测验包括4个维度:好奇心、想像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在调查中,考虑到被调查者的理解力,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1370名学生 参加了此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从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看,好奇心的分数最高,为33.5;而冒险性的得分最低,为24.8;挑战性和想像力的得分分别是 27.4和28.3。

专家指出,好奇心强反应出儿童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而冒险 性弱,说明儿童对于那些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心存疑虑,闯劲不足,缺乏进一步实践的勇气。21世纪是一个崇尚创新能力的社会,想像力和幻想力强 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还应注意鼓励儿童具有创新的勇气和求新求异的实践探索。

这个发现使我想起了另一项调查发现,即发现胆小已成为当今小学生最突出的缺点,至少有31.2%的小学生承认这一点。

1996 年春天,为了进行全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文化状况的调查,我们在3月20日星期三的《中国少年报》上,刊登了“让我们都来子解自己”的调查问卷。10天之 内,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除港澳台、西藏)小学生16350份问卷。问卷中有一题:“每个人也都有缺点,那么,你认为你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回答“胆小” 的人数绝对占第一位,高达31.2%。另外一题:“每个人都有优点,那么你认为你最值得骄傲的优点是什么呢?”回答“有毅力”的占倒数第一位8.9%,而 回答“勇敢”的占倒数第二位11.1%。由此得出结论,胆小已经成为当今小学生最突出的缺点,值得引起关注。

那么,孩子的胆小都有哪些表现?有什么危害?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两个发现或许表明,中国孩子胆子小不敢冒险,已经成为较为普遍而稳定的缺陷。然而,其严重性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更未采取有效措施,而这是真正的危机所在。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作为儿童想像力研究的课题组长,在分析中提出了更深层的论断。他说:

据国外权威心理学家的研究,犹太人和东亚人的一般智力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我国中学生在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屡屡获奖就是证明。但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只是犹太人获奖人数的二十八分之一,原因在哪里呢?

我分析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理特点,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1)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2)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 和强烈的想像力;(3)具有强烈的自我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4)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5)具有反潮流精神,不追求物质利益;(6)刻苦、顽 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教育除了支持上述第6点(如“十年寒窗 苦”,“头悬梁,锥刺骨”)之外,对其他5点并不提倡。我们的传统文化鼓励顺从听话,而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而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 可靠,而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鼓励个人的独特性;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而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 兴趣和求知欲。

我赞同陈教授的观点,并愿意试着找出更具体的病因。

我想,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可能是导致中国儿童胆小的第一因素。儿童天性有亲师倾向,大都渴望得到优良的成绩,并因此得到教师和父母的欣赏。可是,在应试教育 评价体制下,一切都有标准答案,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长大一些,他们更感受到标准答案的威力,离开了得分点,就离开了高分,而失去了高分,就失去了进入重 点学校的机会,进而失去了谋生的捷径!试想,谁还敢大胆想像?更何谈什么幻想!

“雪化了变成什么?”

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

“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

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

在经历了无数次“标准答案”的教训之后,中国孩子学乖了,学会死记硬背,学会了“集体失语”,学会了“从不提问”,久而久之必定成胆小如鼠的“分数机器”。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可怕的景象:

生机盎然的田野里,百花争奇斗艳,野草自由生长。突然,一台又一台巨型的推土机隆隆开来,将百花野草连根儿铲掉。随后,又开来一台台庞大的轧路机,将蓬松的土地轧得平整坚硬。然后,造出一座座所谓的城市,摆出一束束的假花,却标榜“现代”和“一流”。

这不就是我们经历过的教育吗?岂止于教育?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试化”了。

我去过巴黎,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最令我感动的是,那是一座“人”字结构的建筑,是一个大写的“人”。我深信: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知识,更不是分数。可是,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无人的教育,对人的不尊重,对想像与幻想的蔑视,俯仰皆是。

当然,导致孩子胆小还有许多原因,如父母的溺爱、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体验的机会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评价体系。

我建议教育教学改革家们,在幼儿园和小学、初中,尽量将标准答案改为参考答案,并对那些创造性答案给予激励。也许,这一改革会解放孩子的想像力与幻想力,从而造就出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当然,高考比较复杂,改革应当慎重,但同样应遵循鼓励创新的原则。高考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成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当应试教育彻底变为素质教育的时候,中国孩子将拥有更博大的胆魄,中国人的想像力与幻想力必将进一步解放,创造力犹如滚滚长江奔腾不息。那时,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强国,将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乐园。我们热爱的祖国,不仅仅因为强大富有令人骄傲,更因为自由幸福让人眷恋。

左岸

爱读书,爱生活!

51 Comments On 莫要“根治想象”

  1. -。-这个是个物质的年代,想象力,再见。

    • @iamlukas @iamlukas, 好物质也需要想象力滴~

  2. 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我们民族的创造力较西方而言实在是不敢恭维!

    • @小肥侠 @小肥侠, 或许我们可以让孩子先自由一些,慢慢长大让他们慢慢懂得规则,而不是一出身给他们这个那个的紧箍咒。

      • @左岸 @左岸, 谢谢左岸哥给的真诚意见!其实在我还还很小!才大二~不得不说的是我从小就是被带着这样那样的紧箍咒。从谁谁家的孩子又考上哪了到谁谁又月收入多少等等…其实我是一路挣扎过来的!
        但在你这广览百家之言,加之我也阅读了不少书籍,从而吸受了不少思想之后,我对这个世界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对规则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无论是明的还是潜的!

  3. 没了的东西想去不复返啊 制度要变

    • @帅 @帅, 一下子就上升到制度问题,结果常常是不了了之。

  4.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莫要“根治想象” - 左岸读书_blog -- Topsy.com

  5. 机制问题,不发出强烈的声音,强烈的事件,可能永远也不会改变,杯具

    • @王麻子 @王麻子, 也许无法百分百的感性,那至少做到50%,30%也行。

  6. 其实我们已经练出来了,对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考试时应付,但从内心中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会做回真正的自己。

    • @鹿死我手 @鹿死我手, 非常赞同这个策略,应试如果暂时无法替换,那么就战胜它,超越它。

  7. 如果政府严厉点,这个是不是也会被和谐。就和前几天的那个什么奖一样,不需讨论。

    • @g.l @g.l, 总得允许大家提问和反思吧!

  8. 左岸,你对前几天,那个奖的事情是什么看法。(我想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9. 我是深有体会,自我懂事后,老师与家长都是用标准答案来解释,但我仍保持一颗天马行空的心。如果真要改变,这是一条漫长的路

  10. 左岸在逃避吗?为什么不回答关于那奖的事件的问题呢?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可以浅谈,大家心知便可,实在不行就邮箱联系吧,我是第一次发表评论,一直挺关注左岸的,加油,

    • @桃园村老人 @桃园村老人, 我还真不知道“那奖”是指什么,奇怪的是还没有搜索的冲动。

      • @左岸 @左岸, 真的不知道吗?不会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吧?呵呵,看过你的诸多评论和摘抄,觉着你是个思想独立的社会观察家,难道对***没有感想吗?我不信,真的不信,我只是想了解你对此的看法,虽也有一些小小的风险,但我想不会太大,发表一下吧,浅谈即可,是在不行就发邮件吧,fengyeguoguo@yahoo.com.cn谢谢啦,我也希望能和你交上朋友,以后可以交流和沟通。对了,看看他的博客吧,我很敬佩他这样的人《郎心铁》和《林立人》,看看他们的博客,很好,我觉着他们是黑屋子里呐喊者,你觉着怎么样?

        • @桃花村老人 @桃花村老人, 你是不知道做网站的苦啊!你也知道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一个网站突然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理由。
          我就谈谈我的想法吧!
          1、你看,我不得不把那些文字屏蔽了,只为了安全;
          2、很多事件我也有适当的了解,但我不是个斗士,我只想做我能做到的,世界有很多面,而他们的理想,也许未来某一天能实现,那现在就得有牺牲;
          3、看文章最好从多个角度去看,不然就容易偏激,问题如果能从可行性的路径去解决,那才是大智慧,不然就会有很多悲剧,当然这个可行性就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11. 两个错误:
    1、让你的孩子相信什么牙仙子之类的迷信。
    2、不纠正他们的错误。

    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想象力。
    在人类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时候,人们认为大地有边缘。这是想象力,还是愚蠢?我认为是后者。
    当人类有更加系统和复杂的知识,人们可以幻想出阿凡达。

    想象力不是无知和迷信的借口。

  12. 中国的问题不是孩子没有想象力,而是有一群完全白痴的意见领袖在那里废话——制订并利用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标准来评价国人。
    我在美国,我的感觉是美国人没有中国人有想象力。他们的基础教育太差,根本就没有脑子,更谈不上想象力。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相当的不错。没有宗教信仰的毒害;没有整体懒惰的民众。反倒有相当的不错的基础教育;完全没有诚意的信息封锁;手段愚蠢的媒体控制;好奇且求知欲强的民众;相对单一和统一的民族文化;国家的技术储备不错,民众的收入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这些条件使得中国可以随时成为下一个超级成功的国家。

    • @longgi @longgi,
      从好莱坞电影就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没很好的想象力。
      基础教育也确实太差。

      现在的中国。

      基础教育也一代不如一代,学校里都是官场商场风气盛行,好的老师被排挤。这样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学术研究。老师都这样,学生就可想而知。很多大学生毕业了,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你看到的优秀学生,可能都跑去你们那边了。而中小学生,则盲目淹没在应试题海里。如果应试成绩是基础知识好的表现,那倒是真的很好。。。
      没有信仰也不见得是好事,目前人心很浮躁,找不到寄托,很多人只能为了赚钱而赚钱,为了生活而生活。
      我们不懒惰,这点我同意,在我们这里,只有富二代官二代才有权懒惰。。。

      其它的,都不重要,习惯就好了~~众所周知,我们国人的适应性堪比小强。

      • @jatyhu @jatyhu,

        拜金算是每个正在建设上品经济文化的国家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吧。按照边际效用的说法,大部分的物品的价值取决于你是否能容易的得到这些物品。比如说货币,当人们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货币,对货币的渴望就会降温,人们会转移竞争方向。

        其实大学教育这些东西都是能系统性自校正的。学生出来没有专业技能,所以企业更重视实际能力而不是文凭。专业技能学校得到学生的重视,生源从传统大学里分流出来。大学经费减少,自然要裁剪臃员,提高组织效率,最终大学教育水平会回复到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

        其实题海和填鸭式教育完全都是可以自觉避免的问题。如果家长非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愚蠢的面子游戏,那谁都没有办法。

        身在国内总是看见周围的问题,和外国对比觉得国内环境很糟糕。出来后发现他们也有很多问题,而且有些新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无法解决。
        回头想想,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自90年以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错误。

        • @longgi @longgi,
          不是面子游戏哈~~ 很现实的。就说幼儿园吧,你根本就没得选,要不然就是完全放羊,环境脏乱、无证、一个大妈带几十个孩子。敢放 心么??
          要不然就是风风光光,摆一堆比赛证书的所谓好学校。虽然我压根儿不在意这些,但社会大风气就是这样。学校不捞证书就捞不到钱和生源。为了证书,就要给学生加码。
          那种能很自由让学生自然发展的,所谓蒙氏学校,具体是否好,还不知道,因为俺家经济能力负担不起~~
          这种情况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一样。大学将来会怎么演变,难说。。。

          • @jatyhu @jatyhu,

            确实很现实。我说的“自觉避免”也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比如说在美国,你要不然有钱去上好的私立学校,不然就上垃圾无比的公立学校——我所说的垃圾无比,真的是垃圾无比,比国内的填鸭学校糟糕多了。

            其实大家都一样,没有哪个国家能好到哪里去。中国大学应该会转变,如果经济结构持续向第三产业转移。

            • @longgi @longgi,
              看来朋友们选择丁克是明智的~~~

              • @jatyhu @jatyhu,
                这算是自由市场的好处之一吧。
                其实想想看,中国人如果想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现有的经济基础显然不能支持如此的人口。所以自然的节育是必然的。

  13. 好难得看到左岸的回复啊……

  14. 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吧

  15. 孩子3岁了。没特别鼓励想象力。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巧虎。有个毛绒公仔。有一天,他就曾问我:为什么我的巧虎不会说话啊。
    当时有点犹豫:我可以回答:它等到没人的时候才会跟你说话。也可以回答,它是个玩具呀。
    想了想,还是如实回答,它是个玩具呀。电视里的巧虎才会说话。
    他若有所思。
    后来举止一切如常,还是给巧虎喂饭、说话、带它出去玩。
    并且经常说,虚拟的巧虎来跟他玩了,坐在他旁边什么的。
    —- 所以我想,其实孩子再小,也还是明白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虚拟的。而且他们可以很自由地融合这个现实世界和自己的虚拟世界。我们成人只要尽力融入他们的虚拟世界,好像那部电影,成年的小飞侠不会飞了,为了救女儿,回去自己的岛上一样。只要努力去接受孩子的世界就好了。
    成人不需要特别担心打破他们的幻想。

  16. 至于圣诞老人和牙仙子,我觉得绝大多数的孩子其实很明白是假的。这只是个游戏。
    他们不在意是真还是假,只在意你是否跟他们一起玩这个游戏而已。

  17. 最近有点痛苦。因为从小就不强迫孩子接受任何命令。总是耐心解释清楚,让孩子自觉认为是对的,才去做。
    小的时候一切顺利。孩子基本都很乖,不会吵闹要玩具,也不会做不听话的事情。什么都是商量着做。
    可现在他上幼儿园了。就难了。
    第一点,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必须留在陌生的地方,跟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这令他恐惧。
    第二点,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必需呆在室内。为什么必须服从没有解释的要求。而这叫做“听话”。

    现在蛮痛苦地过渡中。

    常反省,不知道以前那样宽松地自由地平等地对待他,是不是对的。

    • @jatyhu @jatyhu, 这是每位父母都要经历的,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坚持很多时候跟现实不同,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要做普通人,要养家,要工作,要接受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大众教育。我们唯一的路是妥协,去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合点。
      小孩对幼儿园的适应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成长,相信他会慢慢适应的。如果有条件,并且孩子反应太强,建议也可以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给他一个缓冲期。

  18. 素质教育不知道要何年何月

  19. 我说的奖是指诺贝尔,中国籍的华人第一次得奖啊,多大的事情,为什么你不知道呢?

    • @桃园村老人 @桃园村老人,

      那个奖对我们真的很重要么?你能想象一个参加了近20年所有大的战争的国家总统拿和平奖?

  20. 想象力确实很重要啊!

  21. 好希望那个时候快点到来,那我们该多幸福啊!!!

  22. 对美好事物始终保持热情~

  23.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687个地球日
    大汗如雨!

  24. 想象力就像是勇敢的开路先锋。但是一旦上路,仿佛就必须松开手,拿着现实的地图向前走。
    在我们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父母都会告诉你无非这几条路。我现在大四了,仿佛满世界的选择就是考研OR工作OR留学。如果我对这三条路都并非满心期待,是否有另外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等待我去探索,去上路呢?

    • @missnightkid @missnightkid, 是的,人有所选择就有所放弃,关键是那个点,那就慎之又慎吧。

  25. 可行性方针是文明程度的标志!有道理!我还觉得社会是动态的,方针也应该一步步的改变!

  26. 作为一个学生,我窃以为,所谓“标准答案”并无值得批驳之处。其一,所谓答案自然有其合理的地方,一名教师如果能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答案之所以然,而不是教条式地灌输的话,那么学生比有所得。其二,答案是针对题目而言的,平日课堂的交流、对有关问题的论述并无限制,至于开放性试题(在语文学科上最为明显)也无规定的答案(即所谓“言之有理即可”),将想象力的流失归于“标准答案”有失偏颇,而作者所举的两个例子亦有以偏概全之虞。所言值得斟酌。
    中国人不知从何时开始便被戴上了“想象力差”的帽子,这自然是事实,但也无形间造成了思维定势:中国人无想象力——应试教育之过——体制问题,没完没了,令人厌烦。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也是创造力的一个表现啊!

    • @求索 @求索,

      不能病急乱投医。我不觉得文中提到的读圣经,信鬼神是什么好的建议。

    • @求索 @求索, 确实不能一直在绕圈子,至少可以在其中一个环节上找到突破,而不是一味的等待,发牢骚。

  27. 可怜的孩子。。。童年越来越少的快乐

  28.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空谈。

    如何呵护孩子们的想象力的确是个大课题。

  29. 所幸我小时候还有书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很值得年轻家长看的一篇文章!我想的是,即便有人给自己孩子留了想象力,社会也会无情的破坏它,而且,非常快!!!

  30. I’m thankful I discovered your website on bing. Thanks for the sensible critique. Me and my wife were being just preparing to do some research relating to this. I’m very happy to see these wonderful info being shared freely out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