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博客还没写热的时候,微博就已经热得发烫,很多人开始慢慢疏远自己的“正牌皇后”,而跑去跟“小蜜”约会了。这其中一定存在着很多的奥秘,我们就来进行一下Blog与微博之间的对比吧!(引用的文章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倒是很想听听微博重度使用者的声音。)
子方兄说:写博似打坐,微博像瞎唠
事先声明,本文非企图抬高博客、打击SNS,只是个人对比博客与SNS进一步的切身感受。本人使用过的SNS,包括开心网、Twitter、饭否、微 博,非深度使用者。开心网用的时间最长,半年有余,近期删除帐号,自觉“穷开心”的成份居多。微博正在试用,最早的初衷,希望能够follow些所谓意见 领袖或权威机构,能够获得及时而有深度的观点或信息。后来发现,与初衷有差距,follow所谓观点人士真不靠谱,俞敏洪在扮演唐僧,从人生到情爱无所不 包;潘石屹则太小资,居然在去机场的路上还发夕阳照。吴晓波也是,尽是汇报行踪……
所以,微博实在是个瞎唠的地方,对于名人而言,它是另一个show time,对于平民而言,是另一个穷开心的地盘。只要愿意,我们轻而易举地接收各种鸡毛蒜皮或恶搞叽讽。我曾在Twitter发表过类似观点,有个反馈值 得参考,某网民说——follow谁是你的决定,不要自己一头扎到垃圾堆里,还埋怨谁给扔的。觉得有理,接受批评。
因此,接下来要做的,是清洗微博里的人群。《中国企业家》的帐号不错,尽忠职守,保留,牛文文也较恪职,谈的大多是产业观点,保留,《商业价值杂志》,不错,每一则都有简介,带链接,很规范的格式,保留……
最终,算是把微博改造成为一个即时信息捕获器,接下来,还需要把twitter也改造一番……
改造之余,希望进一步谈谈标题的观点,自认为该观点已经涉及相对严肃的话题——人们如何成熟而有技巧地在互联网中生存,或生活?
互联网是个不带有任何倾斜的开放网络平台,不倾斜的意思是互联网上的资源对绝大多数人群都是开放的,而非现实社会当中以其它形式存在的资源对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门槛。因此,网络生存的技巧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生存技巧的应用,是为了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这一平台上的资源。垃圾时间有无价值,因人而异,人与人在事业成就上的差别,智力是非关键因素,就如郭 台铭所说,事业成就的两个敌人,一是时间,二是自己。娱乐匮乏的年代,游戏机、武侠或言情小说可能属于最无建设性的消遣工具,我们不需要太多考虑自制力的 问题。但现今时代明显与过往不同,IT化与信息化的趋势,让虚拟娱乐变得如此的触手可及,轻则影响工作,重则成瘾。这一切,多少都有互联网的影子。
互联网是如何吸纳我们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门户时代,新闻业会把刻意放大大量的擦边新闻吸纳点击量,放大的手段包括标题党、入口编 制等,这些手段至今还在应用;在网游兴起时代,这个不需说了;在自媒体时代,博客是前期,SNS是后期,名人博客与娱乐博客应该是前期的主流吸纳工具,当 然其中是好坏参半,目前到了SNS阶段,如何吸纳?名人策略还是策略之一,但将极其有限,最终发展之道还是信贷草根式的自媒体力量,八卦与瞎唠的力量将是 其中的主力。
不好好看着时间,将被卷入其中,并且成为制造人气的工具。最终总结的生存技巧,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刻谨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不只是为了找乐子,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二、深刻认识到瞎唠在这个时代不一定需要面对面,很多情况下我们以为在做正事实际上是在瞎唠;
三、定期梳理你的收藏夹、以及各SNS上的follow对象,保持各种信息接入端的洁净;
四、认清一切打着社交旗号的SNS,包括开心网、人人网等,虽然沟通对象可能是你大学的同事,但没有任何成立的理由认为一起上过学的就一定会有具沟通价值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来。
Herock说:Blog是孤独者的玩具,Twitter是怕孤独者的工具
无意中翻到一篇07年写的帖子,孤独的人才写Blog,重读之后,发现原先的观点没有改变,但在这个Twitter及其Clone大行其道的时代,还可以增加标题里的后半句。
不知不觉中,在Twitter上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内心的恐惧感在增强。
通常在缺乏目标和信心,或者感觉迷茫慌乱的时候,就会开始下意识的反复刷新Tweetie,这时候甚至不在乎看到的是什么,只要仍然有很多人热热闹闹的你一言我一语,便立刻觉得安心不少,人丁稀少时则焦虑莫名,似乎大家都去了另一个好地方,偏偏没带我。
这大概和有的人喜欢呼朋唤友找一大堆人凑到一起,以便自己能踏实的坐在人群中发呆的心态差不多。
从技术层面上看,Twitter的确提供了发布和获取更多信息的便利渠道,而且近乎实时。但问题是,我们需要的,真的是信息本身吗?还是"获得信息"的感觉?
昨天和张亮聊天时谈到,阅读正在变浅,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在寻找随便一些东西,来填满那些被认为应该用于"阅读,或者接收资讯"的时间而已,基于信息焦虑所引发的需求与真正对世界所持的好奇心是有所不同的。
这可能是一种恐惧,面对巨大且不确定的世界,大多数人无法避免这种感觉的产生,只有拼命增加节点的数量,把自己绑在一层一层的网中,唯恐捆的不牢就掉了。
写到这里,已经离题万里,好在也不是什么命题作文,就把Twitter当成一个引子吧,Blog、Twitter这些看似历史不长的创新产品,其实 都因为呼应了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才得以被接受,孤独的人很多,所以有了Blog,而怕孤独的人更多,所以Twitter似乎在革Blog的命了。
也许,一人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如果敢于并能够享受孤独,自己可以是世界的中心,害怕孤独,就只能做世界的一个节点,甚至一粒尘埃。
结论是:思考还是很重要的
曹增辉说:
刚读完了reader,发现中文it博客,越发难见有思考的文章了,不求多深,但求思考,可惜。部分人停笔了,部分人更新频率降了太多。没有新鲜的中坚力量。相当多的精英们还是离blog很远。
深有同感,2003年到2007年,是我记忆里中文Blog的黄金时代,RSS Reader因此成为这几年来每天必做的功课,可现在已经不太去看了,Blogosphere里曾经那些积极、理性的思考日益稀薄,有质量的交流似乎也很 少见了,难怪不少人声称博客已然死去。
这和热闹的Twitter也许不无关系,在这里,不再需要那么多深思熟虑,人们热衷于随手发布更多闲言碎语。
相对于书和传统意义的文章、论文这种承载大块、较完整信息的形式,Blog显得更有活力,原因之一就是更自由,更简短,承载的信息更加"碎片化"。而Twitter则几乎走到极致,将信息直接撕成了"粉末"。
粉末固然容易吸收,但营养却势必要差一些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考"越来越不被鼓励。比如Webleon就认为:
觉得并没有很好的回报来激励思考也是很大的原因
而且单纯的"思考"得到的,也许会是"负回报",检讨过去的想法,发现自己和许多人一样,越来越趋向于实用主义,比如认为"idea如果不能实现,就是个P";听到别人描述远大理想和宏伟蓝图时,心中也常常轻蔑的嗤之以鼻,觉得你老兄八成做不到,空谈何益?有这闲功夫,不如去做点实际的事。
这个想法主宰了我很长时间,非常具有欺骗性,一度让我高兴,觉得自己越来越务实起来,但其实不过是滑向一个极端而已,思考和行动本来就是两件事,如同身体的行动不一定需要思考一样(一些神经的反应),思考也绝对不代表一定需要后继的行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麦田以前博客写的多些,记得就有不少人出言嘲讽,也许他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此。
我们还在坚持下去
写博客虽然孤独
但是能交到一两个朋友就是收获,能不受外界影响书写自己感想的,是个精英
@飞晏 @飞晏, 博客,应该叫“王者归来”~
“皇后”与“小蜜” 我觉得这个比喻蛮适合的,对我来说博客还是正式的,微博只是偶尔发发牢骚的地方。
刚开始觉得很新鲜,但是现在对微博的热情也淡了。
@酷啡生活 @酷啡生活, 我也是不知应该把微博放在什么位置,有时一天也只是上去看一下,follow的几个人说了点什么,但常常也没什么.
第八段,“倾斜的意思是互联网上的资源对绝大多数人群都是开放的”,倾斜应该改为不倾斜吧?
@das @das, 嗯,谢谢!
嗯。。发觉用微博的人都喜欢碎碎念,缺乏深度的思考。昨天听了左岸的《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读本:互联网的秘密》里推荐的《轻公司》后,觉得有点郁闷。里面提到的关于凡客诚品,京东商城,红孩子,携程等商业模式,自己平时都了解。but这些对于自己真的有用吗?身边缺乏太多的资源,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会很容易被复制。或者我也是经常只看见投入暂时看不到产出,所以有时觉得读太多书也无所谓。。。
@kevinlee @kevinlee, 读书不能只单纯的读而不联系实际,你说的轻公司容易被复制,没有核心竞争力,那你认为该不该去做,如果是你,要开始这样一个事业,你要从什么地方开始,再说,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复制的,只是不同的人做的高度不一样啊。
开心网、Twitter、饭否、微博,这些都听说过,但没用过。
twitter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但我觉得自己其实并不需要实时收听最新新闻,这个世界日新月异,我第二天打开网络,或看报纸也不晚。
而且,twitter有些喋喋不休,垃圾很多。
blog更适合心平气和的沉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
楼主的博客很不错,经常有新思路。
@hxjqr @hxjqr, 急性子的上“推”,慢性子的观“博”,“推”者,你来我往,“博”者,博闻智学。
只要写博的人都能像你一样思考,那么博客的前途会越来越广的。
这个“穷开心”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网上好多解释都不太一样
@风少 @风少, 你可以把它当“一语双关”。
Blog是孤独者的玩具,Twitter是怕孤独者的工具
这句话我很赞同。
其实到目前为止,我还无法适应微博客。而对于博客却有恒心
@A.shun @A.shun, 那,让我们继续孤独是思考下去吧!这条路上有你有我!
网络从未停止脚步。。。
网络的步伐赶上火箭了现在
这比喻很恰当。
微博是省事,但久了还真有点腻。
微博永远都无法取代真正博客,而真正博客要创造的不仅仅是碎片般的生活,更多是完整的生活概念和生活印象,这是令人能够有更多回忆的有益的东西~
@Exia @Exia, 我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博客与微博并不是对冤家,他们会并存于这个web2.0的时代,并不断地转化。
围脖多了,虽则说温暖孤独,却也让人透不过气来。
@漠然 @漠然, 围脖热火朝天,我想围脖深度使用的人是不会来看这篇文章了,不然怎么不见他们出来反对一下。
左岸大哥 帮帮小弟松亮吧 新站百度什么的不收录 先带带我行不
@松亮 @松亮, 你要我怎么带你啊?我和百度又不熟!
写得太好了,twitter这种东西只是材料新鲜,但过于粗糙,好的坏的,香的臭的一齐奉献,譬如放个响P,那也可以直播。所以要花很多精力去闻,算起来,时间上还是不划算。好处在于直播吧。
@岸芷汀兰 @岸芷汀兰, 对微博而言,看什么样的人对实时信息感兴趣了。
松亮的博客回来了
@松亮博客 @松亮博客, 危机渡过了吗?
博客写的不错,值得回访,呵呵!有空记得看下我的小站,呵呵。
虽然对于微波了解甚少,恩,博客也是有一阵没一阵,不过还是很有感于“思考越来越少”,同样的话被不同的人说出因而有了不同的意义,a说吃饭和b说吃饭都成为个性的标榜,不知道这样的趋势是好是坏。
anyway,正如有兄弟所言,怕是正是应了人心理需求吧。但真的还是很希望能读到学到“言之有物”的东西。
@胖妞 @胖妞, “个性”这个词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流行的借口,一旦有人表现得不一样,就被赋予这个万能的词儿,我如果听到这样的回应,也只好当场“无语”。
我的博客有没有人看无所谓,自己欣赏,懒得唠嗑了
@水木清杰 @水木清杰, 哈哈,生活重心不放在这个上面。
刚开始上大学有段时间也玩过校内,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很不习惯,想通过校内重温友情,驱赶内心的寂寞,慢慢发觉它简直是个发牢骚的平台,把时间发在那个地方实在不应该,还是把时间发在长见识长知识上,上上像左岸这样有意义的博客。
@lxg @lxg, 人要过渡和尝试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自己的博客在给自己增加价值,建立在他人网站上的是在给他增加价值
@lty @lty, 这就是博客的魅力之一吧!
以上有这么多评论了!我就不发表了!
星网已阅~~~哈哈!
碎碎念难道不是好事,在微博没现在盛行年代,我曾经用所谓一句话博客来代替。我喜欢捕捉瞬间感觉,所以我文章都没有大家那么深刻思考。但是自己觉得开心那就可以。当然我仍然博客为主。
@晓 @晓, 那就看你对博客的定位了:从个人角度去看,他可以很个性、很随意,只要自己喜欢开心就好,而且还能让你抓住灵感;而从社会用途的角度去想,博客被赋予深层的思考和更高的交流,那么碎碎念是很难说明一个问题的,这些碎碎念的背后必有大的文章。
这个我不否认,但是很多人有深层思考的博文不一定要那么长篇大论。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话很让人深思。。其实前阶段偷窥东东枪的博文,他就是微博和博客都很并重。XD他有时候一些微博比一堆同样博文更能反映现象。证所谓有时候言简意赅也是有好处XD
当然现在SNS热门肯定是会有良莠不齐,(这摆明是废话)
弱弱问句私人问题,你啥工作啊,这么闲的码那么多字啊=。=
@晓 @晓, 所以follow什么人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讨论,结论是微博有它的能量,将与博客相辅相成。
这已经是个公开的问题了,因为很多人都问过,俺是中学教师,除了备课,上课外,就有很多时间了,再加上我不喜欢游戏,就有了很多的阅读时间,开博也是为了学习,培养思维的能力。
对了,你可以在豆瓣订阅里添加我的RSS:http://feed.feedsky.com/clzzxf
当然,左岸也有手机版:http://wap.zreading.cn/
顺手再闲聊一句,为何订阅没九点啊。话说那里有些文也是不错,适合偷窥。
毕竟九点手机订阅比较方便,鲜果能手机订阅?我是很小白的XD
我想要GOOGLE READER,可惜好像没看到手机版
毕竟自己习惯在外面拿着手机看文
顺便请教下
对于微博,我通常都是只注册帐号体验。
Blog是需要安下心来诉说着自己的见解。而微博是用那简单的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让我们停下来安静的写着那些文字,所以“小密”现在就是这样的流行于生活中了。
@stone crusher @stone crusher, 这个比喻很精妙,却也反映了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