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本质是要让我们慢慢地学会接受 文/廖超国 人生有很多悖论,比如得到和失去。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喜欢得到而害怕失去,总是过于在意得到,而不太愿意接受失去。总会因为得到而欢欣,因失去而沮丧。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又不断失去的过程,一个不停拥有又不停告别的历程。告别娘胎,我们来到世界;告别童年,我们逐……
东坡最后的话:著力即差 文/德鲁伊 东坡将逝,弥留之际,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学士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友钱济明亦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著力。”(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
做事不“着相”,想通这四点 文/雪梅 “浮生着甚苦奔忙”,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劳累辛苦,工作也好,生活也罢,终究还是要靠一件一件事情的完成来实现。是循规蹈矩,还是有所想法,是漫不经心,还是全力以赴,虽然最后都取决于自己,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会有太多的事情牵绊着我们,导致最终事情也许不了了之,也许只是过客一……
生活中的智光 前言:廖超国先生写的《纵然人生有太多无可奈何,你也要坦然面对而挺过》读后心情有点沉闷,有些压抑,我对人生有不同的解读,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内在的美好,将它取名为禅的“智光”,于是抓紧时间写下自己的人生体会。 但收笔后却发现这么做是一种“执”,一种认定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执”。是执便有……
何处惹尘埃 文/关中人 何为尘埃?尘埃即客尘,客即不常住;尘指尘劳,烦恼的意思,烦恼即智慧。烦恼不常住,觉了即是智慧。 此话题即是尘埃,尘埃从何处来?从读者自性宝藏中生出。自性为什么会生出尘埃?因为自性能生万法,一尘埃何足挂齿。再问:为何此自性不生别的,但生此尘?因为缘起,当你看到作文……
破除妄心:离苦之道,在于求真。 文/风墟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常清静经》 禅修的目的,不是为了令你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善于自我压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
语不惊人死不休(310)努力挣钱是为了自己活着,努力花钱是为了别人活着。 生活: 1. 病就两种,治不好的那不叫病,那叫命。能治好的,你得有钱去治。热射病说穿了就是一个人不顾中暑,强行与大自然对抗,最后深度中暑无法救治的表现。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定是有更大的压力。 2. 一件事有两个面,60后,70后最大的优势是抢占了先机,他们年轻的时候更容易发财。……
敢于认输 文/张浩正 《孙子兵法》中讲到“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能避之”,就是说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又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就是说如果打不过还要硬拼死扛,那就要被擒住了。这就是古人谈及认输的智慧,而且还是出现在一部兵书里面,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现代的主流文化总是在宣扬……
人类知识殿堂的四根支柱 文/廖超国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我们大多用这名言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和别人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增添人生的力量。很多人都以为这句话出自英国思想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之口,其实培根并没有说出这样的原话,而是人们引用他的话结合而成的。据考证,培根在他的《人生论》……
聪明人,智慧心 文/沈万九 1. 怎么理解:能看出别人问题的叫做聪明,能看到别人优点的叫做智慧。 从心理学的角度,能看出别人问题的人,他会证明自己很优秀,证明自己比别人好.....这意味着,他的心智暂时停留在自恋维度,他可能更在乎自己的感受。但如果能看出别人优点的,而且可以给予肯定赞美的,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