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志红
前天突然发现,身边很多人在当年读书时有神话般的表现,比方说一个哥们小学、初中与高中永远是全校第一名。
比方说,高中的同桌在一次期末考试前生病,在家休养一个月,回来时距离考试仅三四天时间,但没想到他一鸣惊人,从以前的十二三名跃居到第四名。
……
不过,所有这些神话,都远不如一个看起来有些愚笨的故事令我感动。
我一个朋友,小学一二年级时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因为她完全搞不懂加法是什么意思。
一天,她走在街上,看着街上的两个物品,突然间明白了:哦,加法,不就是两个数加在一起吗,就像这两个物品加在一起。
明白这一点后,她的数学成绩一下子出现了飞跃。
这种明白,心理学上称之为顿悟,英文为“insight”,还有一个有趣的国外的说法叫“啊—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顿悟发生时,心里不自觉地会有这两个感叹“啊!哈!”
顿悟,是一个人自己对某种事物之规律的一种发现。这是我的发现——这是顿悟的根本价值所在。
有了顿悟,就意味着一个人真正领会了什么,这是真正的学习。
与顿悟相对应的,是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即,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但我从别人那里知道了这个道理是什么。
模仿学习永远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而顿悟,却永远是崭新的。即便你顿悟到的一个发现可能是无数人都发现的,但对你而言,这是崭新的,而且真的是你自己发现的。
譬如说,是小学生就知道1+1=2,但是,第一个总结出这个规律的人,那必定是惊天地涕鬼神者,而轻松通过模仿学习获得这一知识的人,就领略不了顿悟的那种美了。
就说说我这位朋友吧,她回忆说,当时她觉得像是闪过一道白光,整个世界突然变亮了很多,然后,或者说几乎是同时,那个顿悟“加法不就是两个事物加在一起吗”从心中涌现了出来。
顿悟,经常显得很是有些愚笨。
美国伟大的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有阅读障碍,他读书时的多数时间就是在翻字典,因为他不知道字典是怎样排序的,所以每次查找一个字时,他都是从头查起。
一直到16岁,一天他在家中地下室里,还是在查字典,突然间好像一道白光将整个地下室照亮,一个巨大的喜悦从心中涌出,他发现——原来字典是从A排到Z的。
原来,他自己发现了字典排序的奥秘。
自己发现这个奥秘的过程,就是这样的美。
相反,一开始就被教育知道字典是如何排序的我们,有几个人能有幸体验过这种美呢?
在逛一些心理学专业论坛时,我很容易感觉到郁闷,好像论坛上活跃着一个大师又一个大师。其实,只不过是网友们在转述大师们的理论和语句而已。
大师们构建起自己的理论和语句,那必定是经历了无数的顿悟,一次又一次品尝到“原来字典是从A排到Z的”那种美。
这个历程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通过模仿学习而知道这些理论和语句的表面道理所在,是很容易的。
甚至,都容易到了这个份上——好像自己在转述时就已掌握了其全部精髓。
但是,这一定是个幻象,这种掌握,没有经过你的心与你的灵魂,它只是头脑上的知道而已。
举一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大学时就在头脑上知道了弗洛伊德讲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父恋母情结),但是,直到半年前我才通过一系列的顿悟,先是部分解开了我自己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而后才能比较好地在这一点上和我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假若没有我对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领悟,那么我也很难陪伴我的来访者在这一点上抵达真正的领悟。
心理学毕竟还是比较窄的范围,我们还是回到常见的话题上吧。
记得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看到“百家姓女孩”王仙妮上场表演时,我心里有巨大的悲哀涌出——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后来,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对王仙妮做了深度访谈,更进一步加深了我的这份悲哀——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王仙妮倒背如流的不仅仅是百家姓,还有像什么唐诗三百首这样的东西。这种记忆力让一位老师一时震惊,以为她是天才,但当这位老师询问王仙妮如何理解一些简单的句子时,王仙妮完全说不上来,这位老师再一次震惊了。
我猜,这种震惊也许和我的悲哀有共同之处。
在高中时,我也背过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中,还有像高考范围内需要背诵的课本,我也都背过了,甚至连鲁迅的一些文章,我也全文背诵了。不光是为了高考,更主要是爱好。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不大存在了,说来悲哀,它们真的只是进入到我的头脑而已,它们不曾碰触到我的心。
假若时间可以重来,那么,我会很慢很慢地去读唐诗宋词,希望在这样读的时候,能恍然间穿越时光隧道,好像又回到作者的时空中,碰触到他的心,与他的心弦以同一个节奏跳动。
钱学森在去世前向温总理感慨说,新中国没培养出一个杰出人才。之所以如此,我想,因为我们盛行的就是模仿学习,而忽略了让孩子们自己去领略知识与人生的重要性。
现在的教育体系造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似乎一天一天地只能在超高负荷的模仿学习中疲于奔命。如此一来,不管他们长大后能多么纯熟地掌握知识与技术,都是有巨大欠缺的——他们从未体会过顿悟的美,他们身上将难以闪现着原创精神的光彩。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你是否愿意试试,鼓励他慢下来,用他的心去体会这个世界,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顿悟真正学习到这个世界的美。
ps: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如“阿基米德浮力式”的灵光,这种顿悟自然不可能在无端的等待中出现,却只会在不断的思索实践中诞生。
喜欢最后一句话。顿悟在不断的思索中诞生。
引–我想,因为我们盛行的就是模仿学习,而忽略了让孩子们自己去领略知识与人生的重要性。
我就是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仅仅是初中,我不记得曾经学过的唐诗,都不记得,有时候会觉得悲哀。悲哀的原因是,我觉得我的思想里没有那样文化的蕴含。有时候又觉得,文化底蕴在生活中的作用不是太大。我知道,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文化可以让自己变的丰富,生活有趣。但还是不能记住。不过我知道的是,我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对或者错,都在生活中不断的通过观察证实着,有时候觉得自己跟外国的孩子很像,哈哈,我知道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的方向,有对生活自己的理解和顿悟。而不是书本刻板的文字。
那天父母教训我说,你才吃多少年盐?我觉得这样的逻辑很混乱,年龄大不代表一定强,所以我反驳,那你50多岁为什么不会用电脑?我觉得叛逆有时候挺好。记得微博上看到蔡澜说倪匡吧?人的成长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上一段最后一句应该是,
记得微博上看到蔡澜提到倪匡说过一句话,人的成长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呵呵,自己是个喜欢学习的人,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 也能体验到文章中提起的那种顿悟的兴奋和快乐。如果教育孩子能够让他体验到这些,我觉得就会慢慢的自主的去学习。
小时候没读过古典名著,但是早已没有概念,现在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发现其中的道理,这也是种顿悟。
小时候不知道某些词语的含义,只是知道他的大致意思。而现在再重新思考一些词语的意思,并且彻底明白了,也是种顿悟,比如努力这个词,什么是努力?怎么样界定努力? 每天工作16个小时?每天学习很长时间? 后来才明白,努力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实现的过程…….
喜欢这篇文章,谢谢博主
慢下来,去顿悟!
我赞成武老师顿悟的观点,但是武老师却忽略了在知识开始的最初阶段我们必须有必要的积累,不能全靠顿悟,知识知识,有知,有识,否则代价太大了…
画龙点睛来形容模仿学习与顿悟的关系是我的理解,两者缺一不可,模仿学习是基础,是积累,顿悟则是升华。
慢下来,去体会,去顿悟。
顿悟,一道白光,整个世界变亮很多,我确实有过这样的体会!
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我很不明白成绩也比较水,直到某天做题的时候我突然有了这种感觉!从那以后初中的每次物理考试我几乎都是全班第一(当时每月都考试,不是的次数估计也就两三次),这是真的。
@梦里醉逍遥 @梦里醉逍遥, 这就是一种知其然更知所以然之后的蜕变,似乎从荆棘小道走到了光明大道。
它们真的只是进入到我的头脑而已,它们不曾碰触到我的心。大家都是这样悲哀过来的
美国的教育思维,便是鼓励孩子创造性思考——就是顿悟。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孩子,学习进度永远超过美国,可是,总出不了大师。
@摩言 @摩言, 感觉我们总习惯了被人推着跑,很多人还没来得及领悟就再也没机会了。
有过顿悟的经历,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四则运算一塌糊涂,不会真的不会就是不会。在老师罚我中午不回家写作业并有两人监督的前提下,我突然顿悟了,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直遥遥领先,感觉很棒
@贝贝实验室 @贝贝实验室, 为什么我们的顿悟很多都出现在数学上面,而且还是在小时候呢?
我有个表妹,在省城读高中,外婆为她陪读,年底自己要求补课,搞得昨天才回来。她主要是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太大,每天都学到12点,不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弄得我们一大家子人都觉得她这样有点过火了。我是个大学生,明白学习也不能那么死,想劝她,开导她,正试图找一本剖析学习这个问题的书送给她,不知大家有什么建议…
@Even @Even, 可以把这篇文章给她看呀…
真正的知识是自己实践和悟出来的。别人说过的,即使你当时觉得你理解了,但是只要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可能百分百理解。知识的获得应该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否则忘记的也很快。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我同意楼主的观点。
另外,我觉得楼主在念书那会,如果在怎么认真,怎么慢地去品鉴那些唐诗宋文,估计也很难有顿悟的感觉。因为那些文字包含了太多地经历和人生感悟。
感谢楼主的这篇美文。
顿悟从何而来?
Pingback: 年末随笔 — 我也来谈谈“真正的学习” | Hanyi on ET
其实我觉得不光是学习知识是这样吧!有时做事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总是在模仿当中培养了习惯,可有时这习惯久了就有了惯性思维!
对学习似乎有点感觉了,我会努力尝试的!感谢博主。
学习很久,顿悟是偶然的,大部分还是在模仿中取得
真正的学习会是迫不及待,而不是想睡觉~~~
@zhoumo01,
这个例子举的太不合适了,互联网创业公司并不需要多少高深知识,需要的是对商业趋势的把握,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是市场目标群体的扩展,是线下商业模式的新演绎,不是关于专业学习的好例子,我想作者这里应该着重讲的专业学习。这些公司,背后的技术创始伙伴的曝光率总是不及商业创始人,这也是技术人的悲哀。而对于商业经济的把握,不是学校学习就可以的,是对人性的洞察,这个需要时机、环境的激发和磨练。兵者,诡道也,商业和军事一样
现在,学校里的教育,缺失的太多。
Pingback: Thinking in zerqkboo » 由虚函数和private限定符引发的一个问题
慢下脚步用心寻找知识体系的结构和来龙去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读书不仅仅是由薄到厚,还要由厚到薄。
理解才没有记忆的负担,作为本能存在才是最轻松的。
其实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并不难,主要还是教育的问题。中国目前的教育是一种强制灌输的方式,最终只能出愚民。合理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教育,合理引导,开放讨论,自由思考,这样才能出现新想法。为什么中国只能用一代人否定一代人来艰难发展,就因为儒家思想的束缚,上一代总想控制下一代,下一代的聪明人就只能以抗争的形式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