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我去年每天大概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
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
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 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中间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 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 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面的客户爽快地答应自己,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PS:这下可以对前面“不等待,坚定走”这篇文章给予一个非常准确的心理解释了,这就叫一针见血——不等待,就穿越吧!。
附:精美的ppt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左岸读书总能给人一些感悟
主动出击,降低等待成本。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等死模式与穿越模式 - 左岸读书_blog -- Topsy.com
谢谢左岸老师!我们原来陈旧的“心智模式” 需要用“穿越模式”来不断地冲击,才能发现效果,而“等死模式”只会产生恶性循环,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乍一想!我前几天不知不觉还真用上了“穿越模式”,效果还真不错。
我同学说:如果人不做大事,没义意。一个人活着,也就是为了等死,等待死亡的来临。即使那样的事还很远。可如今我或许正陷入那”等死模式”。我不甘心,更不愿放弃,我知道那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一个人的信心和能力,直到到他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我选择穿越模式,我是谁!我怕什么,最坏的就是重头再来,我还年轻。
@邻家Nan孩 @邻家Nan孩, 哈,你是看明白了,加油!
我欣赏勇往直前!
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的目标就这样在纠结与等待中慢慢消磨“等死”,“行动力”永远是个问题!
另:文中的数字错了,多了一个零。是900小时。
@墨苑 @墨苑, 谢谢你的订正。
这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但同样的在很多时候自我犹豫或拿不定注意的时候,记得停下来,安静的等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吧!
今年我自己就是这样把考研的机会等待焦虑过去了,简直是个典型。每天发愁自己没有时间,却有时间天天焦虑,非常可笑。面对忙碌的工作,拖拉的习惯也难免。看看了以后很有启发,感谢!
有时我们会预期结果不能成功,那么我们就好好完善过程,这样结果可能会趋向成功一些。
现在等死模式的人也不少,想法和能力不同。
这就好似想和做,想的容易,去做很难。
绝对!
可以流传千古的真言。应该刻在黄金上永世流传
也许这个观点是人们在不确定的天平上增加的羽毛,让理智战胜情感。
它的教育意义我懂得,可是有一点我不是很懂:为什么“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而不是 远远低于 呢?
@polo @polo, 我觉得作者说的远远高于是一种假设的情况,你说的远远低于是另一种情况,而这种情况作者没有说。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作者的本意,或者能不能解释你的问题?
@polo @polo, 沉没成本越高,你犹豫的越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结婚了,不合适,但害怕结束,有可能生孩子(继续投入成本),其结果是继续等待。。。。诸如此类的吧!
这个讲的太对了~我以前也遇到过等死模式,很痛苦的。
如果行动的话,思前想后所花的时间,结果早就出来了!
该反思一下自己了,很多时候自己就处在一种等死状态中.是时候将这种模式进行转化了.谢谢左岸,让我进一步看清了自己
其实绝大多数人选择等死模式是迫于无奈的,之所以选择等死,是因为本身缺乏勇气,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心理障碍——害怕不好的结果,害怕失败,其实人要战胜的是自己,用个最简单的数学概率来说,分成功和失败两个事件,选择等死,成功的机率为零,选择穿越,成功和失败的机率各为百分之五十。从理论看来,要获得成功,必然是选择后者
焦虑成本是很高的啊
一直在读左岸,一直在感悟!谢谢!
等死与穿越,这是一个问题!
尝试后结果没有想象中的差
拆掉思维里墙,让自己走出那围墙,去改变自己。
通过左岸读书的推荐,我去看了 古典的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很好的,左岸的文章都蛮不错,,,,,教育意义都蛮深刻,深受启发…~~
@一度 @一度, 在哪里下载那本书啊!
突然想起 “温水煮青蛙”
跳出一种当人们无法决定,又放不下的无法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突破口。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左岸哥怎么认为呢?
@或跃于渊 @或跃于渊, 是啊,为什么不试一下呢?如果等待是必须的一部分,那么至少给它一个期限。
其实很多时候真的这样,好多人都是等死模式而不愿意去穿越,其实,如果~,他们早成功了,just try to do it~
哎 喜欢一个女孩很久 老觉得人家不会看上自己 纠结了一年了 看来左岸的文章 是该到大胆表白的时候了 杀人也不过头点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