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科学松鼠会”,我喜欢看这样子写的科普文章——生动、有趣。
一、果皮,还是削掉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带皮吃才够营养”成了吃水果的指导原则。每每在老婆的威逼下,嚼着混有青涩果皮的苹果,让味蕾受着折磨。与此同时,家里的水果刀、削皮器都面临下岗的危险。每到这时,总禁不住想,被牺牲掉的口感能换回足够的营养吗?
除 了像金桔这样以皮为卖点的水果,恐怕大多数果皮都不会让我们的舌头舒服。对于果实而言,这层细胞一来要防止水分流失,二来要防御动物、微生物的侵 袭。所以,这里的细胞要紧紧相靠,同时还要在外部“抹”上延缓水分丧失的果蜡——“味同嚼蜡”的感觉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不仅如此,作为防御系统,自然少 不了储备一些化学武器,来对抗那些在不适当时间偷嘴的动物。虽然,这些酸涩的化学武器会在果实成熟时被大量移除,但是其含量多少还是比内里的果肉要高。
查 阅诸多文献之后,也无从得知吃果皮这一提法从何而来。实际上,像苹果、梨这样的果子上的“果皮”和“果肉”,在植物解剖学上,同属于果皮结构。更 有意思的是,像橘子这样被丢弃的果皮,从结构上来说,等同于苹果的“果皮”加“果肉”。所谓的果皮有营养,更像是一个算命先生口中出来的圆滑真理。
当然,如果说果皮中的营养含量高一点也不过分,毕竟这部分细胞要排列得更紧密,水分也更少。但是不要忘了即使“含量”高出果肉数倍,考虑到二者的重量比,果皮在营养总量中的贡献也甚微。
仅有一点值得果皮炫耀的,那就是它们含的花青素等色素通常是果肉所缺乏的。不过,这些色素的作用多半是吸引动物来取食的。至于,要想让新兴的保健物质起作用,恐怕要大口大口地吃被削下来的果皮。
要 注意一点,即使在正常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苹果皮上的农药残留量也要比果肉中高出20%。虽然,这些携带正常的残留苹果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可是谁 能保证有些被逼着生产漂亮大苹果的果农不会用更多的农药的农药来招呼大苹果呢?那些有机种植的大苹果可以放心大嚼的(前提是真的有机种植),不过,即使有 机种植,果皮中的营养可不会增加,用大把的钞票去换取传说中的营养和劣质的口感,可不是什么高明的选择。
当然,果皮也并非一无是处,那里面的色素的确能装点我们的餐桌。干红葡萄酒的妖艳颜色都要归功于葡萄皮中的色素。科研人员正试图从不同果皮中提取天然色素(杏皮中的橙色,山竹中的紫色等等),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五彩缤纷的健康颜料。
Q:这是一个常用的桥段:某某人中了毒,朋友帮他吮吸出了毒液。如此,中毒者是否就能脱险?吸取毒液的人,有没有危险?
A:第一个问题:不可能。第二个问题:有危险。
200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Barry S. Gold教授与马里兰大学的Robert A. Barish教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批驳一些传统上对蛇咬的错误急救措施,其中就包括吸出毒液。
对中毒者而言,首先,被咬以后,蛇毒短时间内即进入体内,因此所有吸出毒液的努力基本上会是徒劳无功的。而如果为了吸出毒液把伤口切大,常常会造成邻近血管和神经的不必要损伤,最终弊大于利。
此外,吸毒的行为还会污染伤口:我们的口腔里都生长着大量微生物,用嘴吸出毒液时,这些微生物也会从口腔转移到伤口上,未来可能造成伤口更复杂的感染。
Gold教授建议,对中毒者而言,要防止蛇毒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迅速扩散,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冷静,保持蛇咬的伤口位置处在低于心脏的水平,同时严格避免跑步或任何会加快心率的活动。
然后我们来看吸毒者。蛇毒虽然有个“毒”字,但是不要把它和普通毒药的效用混淆起来。与一般毒药不同,服用蛇毒并不会让人中毒。它只在注入你的软组织或血液中时对你产生威胁。但是一旦有你的口腔和消化道里有开放性伤口,那么吸蛇毒的后果和你被蛇咬了没什么本质区别。
虽然绝大部分被蛇攻击的人最后都平安无事,但还是有极少数致命案例。至于被蛇咬后多长时间内会致命,这个问题牵涉到许多复杂因素:蛇毒的种类,注入你体内的毒素量,伤者的免疫系统对蛇毒反应如何,还有伤者对治疗的反应如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寻求医疗协助的速度越快越好。
因此,下次假如你的同伴被蛇咬了,你能为他做的最好措施就是拿起手机迅速拨打求救电话:“请尽快派辆救护车来,要是有救护直升机更好!”当然了,如果你们已经制服了那条蛇,那么把蛇带到医院也有助于医生的诊疗。
Q:韩国电影《金氏漂流记》中,金氏漂流到岛上,无意中翻检出一粒玉米,后来靠其种植培育出一批玉米——第一,仅仅凭一粒玉米就可培育出很多“后代”吗?第二,即便可能,在韩国那样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需要种植多久才会有收获?
A:用一粒玉米收获一批玉米,不得不说这个金同学运气不错。
一 粒玉米就是一颗种子,是种子就可以发芽,就可以抽穗,就可以结种。但是,养不活绿植甚至养不活仙人掌的人都知道,要种活一株植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情,它可能不能发芽,发了芽可能长虫,不长虫还可能生病,可能旱死或者涝死,可能缺肥料,也可能被肥料“烧”死,不同时期还要追不同的肥……
即 使是一个被人类驯化过,对水份肥料不太挑的品种,要种好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因为越是和人类亲密的品种,对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抵抗力就越弱,越依靠 农药和田间管理。总之,金同学脱下西装就可以做农夫,肯定是有天赋的。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好像拿到“西太平洋大学”的文凭,就可以做某世界500强 公司的中国区总裁一样大。
另外,玉米从播种到收获,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取决于很多因素,气候和地理仅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在于玉米品种,理论上,从2个多月到4个月都是可能的。不过,不如为何,一般在电影情节中,一年大概只能种得一季玉米。
哈,做个沙发
所有啊,很多电视电影的夸张性都太大啦,慎重慎重。
后两者,是面对在正常生活中几乎难以遇到的场景,当然得要用在正常脑袋下几乎不可能想到的方式了。
潜水了这么久 难得做个沙发~
学习了。
我想看更多……
呃,科学松鼠会,经常看的,昨天看过一篇文章,说是现在市面上的玫瑰花基本上都是月季仿冒的,冏一个…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调侃一点生活常识 - 左岸读书_blog -- Topsy.com
吃苹果不削皮也挺好吃
第一,我吃苹果都不削皮。
第二,通常我们认为科学健康的方式在研究者看来都是伪科学的。
第三,电影等娱乐节目不能来较真的。
@左岸草 @左岸草, 恩 严重同意
呃。。。配图不错
电影害人啊
有心栽柳柳不成,无心插柳倒成阴。世间事很奇妙哦?一个玉米子,也很有可能哦。
我们生活中要懂得思考,知道什么是伪科学,什么是科学。
在沙发上跳
都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难道一定要自个儿实践才明白真理么
吃水果都不削皮的损招,是一个很火的电视节目里的一个现在因欺骗在坐牢的人说的。
我吃苹果从来不削皮,因为我一直觉得苹果皮也是非常营养的。。
玉米一年一季很正常,中国北方全是这样的吧!
砖家都说要吃皮,看来皮还真不能吃,果然砖家
我们经常生活在伪科学中
一粒玉米能种成一片玉米地么?
-_-||| 这太神奇了??
一点点地拆掉思维的墙
对于生活,我认为还是自己在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情况下,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别人最好不要干涉! 致于电影中的事那和生活中的是两回事,我们可以不用管那么多!
一粒玉米在三到五年内当然可以种很多! 你可以想一下,一粒玉米种子当年可以收两个玉米棒子,差不多500克,有好几百粒啊! 你想想那又能种出多少玉米?我做过农民,对这个还是知道的!
任何事都经不起分析
科学与伪科学都被弄得有点分不清界限了,想想所谓的科学也不过是哪些所谓的专家标新立异的一种形式而已,又有多少是真正去研究了的呢,每个人都拿出所谓的种种理由使人信服,而且都有其道理。感觉真是“群雄并起”啊!这也是在挑战我们的判断,看来没有什么是不值得我们推敲的。
这个也就一定有理吗??
我吃苹果从来不削皮,懒的削!那个吸蛇毒的如果刚咬了就立即吸,而且嘴里没有伤口,是不是就会有用呢?